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碳普惠渐成社会风尚 今年的“全国低碳日”期间,多地开展了碳普惠相关活动,碳普惠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生活在武汉的魏女士是名副其实的低碳达人,她每天尽可能选择共享单车、公交、新能源网约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一年间,她已经在“武碳江湖”个人碳账户积攒了8万克减排量。如今,像魏女士这样的减碳人士并不在少数。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减碳早已不只是企业所要做的事。大到低碳用电,小到旧物回收、无纸化阅读,多领域的个人碳账户正记录着日常公众生活的低碳化。 ■碳普惠氛围和风尚正在形成 碳普惠作为一种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是我国除碳市场外的碳减排补充手段,涵盖减碳空间巨大。“以北京市市民使用的一次性餐具为例,按照一份47.5克二氧化碳减排量计算,2000多万人一年就要产生约2000多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而二手物品、闲置物品交换,每年可能产生约100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综合一年计算,各种场景收集到一起,以北京市为例,估计会有约几十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举例。 随着政府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持续推动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碳普惠正逐渐被公众所了解和接受。公众日益关注自身碳足迹,并愿意通过参与碳普惠来减排。今年初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首次将“碳普惠”概念写入了中央政策文件中,多地政府也已经出台了碳普惠管理办法。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武汉、深圳、上海等省市明确提出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低碳生活方式积累‘碳普惠减排量’,并在平台上兑换相应的奖励。这一举措激励了公众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 “多地政府在文件中都有提及碳普惠,积极推动碳普惠工作。不少地方政府正在制定碳普惠方法学和相关的机制建设,并且开始建立碳普惠平台。‘全国低碳日’期间,很多地方政府将碳普惠平台作为了环保宣教的重要手段。能感觉到碳普惠机制在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政府的鼓励下,参与到政府合作平台建设中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公众还能享受到实惠,从而形成良好低碳氛围。”陶岚表示。 ■不应局限于提高公众意识 “从各地实践来看,为了让低碳权益真正惠及于民,‘碳普惠’的定位不应局限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而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充分利用这一机制推动民生等领域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气候治理模式创新,促进减污降碳、绿色消费、乡村振兴等多个跨部门政策目标发挥协同效应,持续推进助力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同时,消纳渠道拓展拓宽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形成从碳普惠减排量产生到交易或消纳的全流程闭环,是保证碳普惠体系市场化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刘树认为。 除了公众参与的生活端碳普惠外,广义的碳普惠还包括生产端。陶岚介绍:“比如分布式光伏项目也可以算出碳普惠减排量。当前针对该领域碳普惠,各地也陆续公布一些方法学,签发了一些项目,对于一些额外性比较强的生产环节进行节能减排碳普惠项目,政府也十分鼓励。” 不过,“在碳普惠体系建设初期,需要政府做主导,制定激励政策推动其发展。当前亟须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碳普惠低碳场景’创建,引导各类组织、产品或服务、大型活动通过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实施碳中和,并对获得‘碳中和认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社会主体进行排名并给予一定奖励或补助,特别是对使用碳普惠减排量进行碳中和的组织给予税收优惠或绿色金融支持。此外,还应市场化激励开拓碳普惠上下游价值链,促进绿色金融服务碳普惠体系建设。比如,建立碳普惠绿色投融资服务,探索碳普惠减排量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刘树表示。 ■还需社会各界同发力 “今年来看,全国将重点探索碳普惠对于引导公众参与气候治理、美丽中国建设的作用上。比如如何通过碳普惠机制,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气候治理。”刘树表示,“从发展趋势来看,碳普惠或将与数字化进行深度融合,可利用数字技术来记录和量化个人的低碳行为,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碳减排成果,并获取碳积分奖励。随着碳普惠机制的推广,未来碳交易市场将更加活跃。” 陶岚建议,接下来,政府还应牵头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管理办法、标准体系;社会机构等民间组织也应做好公益的倡导与教育宣传。此外,银行保险企业也可以把碳普惠作为一种手段,鼓励用户践行碳普惠,实现合作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 刘树也表示,除政府激励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将“双碳”纳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推行碳管理制度,采用绿色低碳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披露碳排放数据,将生产、营销等经营场所打造近零碳示范,提供碳普惠商业激励,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公众也应学习和了解“双碳”知识,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意识,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4-07-19 详情
三方共建“双碳”司法服务长江基地   5月31日,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武汉海事法院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湖北中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约,三方共建“双碳”司法服务长江基地。 三方共同合议并签署《共建“双碳”司法服务长江基地框架协议》,将围绕5大方面,共建司法保护与“双碳”金融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司法保护与“双碳”金融综合协同机制,认购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武汉碳普惠减排量等生态系统碳汇产品、湖北碳配额(HBEA)及其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的沟通协作机制,落实“双碳”目标的联合宣传工作制度,“双碳”法治理论研究平台,全方位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 湖北宏泰集团有限公司高管卢国洪表示,希望借助“双碳”司法服务长江基地揭牌的宝贵契机,依托基地全面深化各项合作,将“双碳”司法服务长江基地建设成为支撑中部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的重要载体,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司法实践提供指导,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司法智力支持。 武汉海事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革胜指出,武汉海事法院作为管辖2380公里长江流域海事海商、环境资源等案件的专门法院,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司法责任,充分发挥海事审判职能作用,为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长江生态走廊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和服务。下一步,以“双碳”司法服务长江基地为平台,不断扩大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政治效果、社会功能和外溢效应,鼓励、支持公益诉讼当事人自愿以“认购碳汇”等方式履行替代性修复义务,办一批涉“双碳”精品案例,出一批涉“双碳”宣传调研成果,共同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赋能增效、贡献力量。 来源:大武汉客户端 2024-07-19 详情
改革开放勇立潮头丨借力“中碳登” 湖北成为低碳经济热土     “来到武汉,感觉找到了知音!”7月12日上午,法国陕西联合会会长李洹还来不及“倒时差”,便来到中碳登大厦32楼展厅参观。 李洹此行,是为了替一家专门研制大气污染物捕集设备的法国企业选址。这次考察交流,坚定了他选择武汉的信心。 像李洹一样慕名而来的人不少。过去三年,湖北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为主体,平稳保障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稳定运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成为低碳技术创新前沿和经济发展热土。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电力行业“省了”350亿元 7月12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最新收盘价为91.06元/吨,价格比市场启动时的48元/吨上涨了87%。 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成交量上涨了19%,参与交易企业数量增加了50%。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   长江之滨,武汉最大的火电厂——华能阳逻电厂,是首批参与湖北试点碳市场交易的企业,也是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之一。初入碳市场时,该公司曾花费几百万元购买碳配额。 碳市场通过倒逼和市场激励促进企业减排。“十二五”以来,华能阳逻电厂采取了低氮燃烧器改造、余热再利用等各种减排手段,实现了各项污染物排放均优于火电企业超低排放限值标准。 在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通过优化机组供热分配、监测跟踪碳排放数据等方式,每年能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约1900吨。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内,企业剩余39.4万吨碳配额,全部以约71元/吨的价格卖出。 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4.65亿吨,累计成交额269.45亿元,业务规模位居全球首位。经过两个履约周期后,整个电力行业减碳成本降低了350亿元。 湖北试点碳市场,表现同样出色。运行10年,成交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跃居全国首位,在交易制定、系统建设、配额分配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湖北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全国碳市场步入第三个履约周期,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有望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为做好全国碳市场扩容工作,中碳登提前升级系统功能,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57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入驻中碳登 湖北成为低碳经济热土 本月,清环智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将落户中碳登大厦,这是一家提供大气复合污染管控和工业园减污降碳咨询和服务的企业,在山东、河北、四川等全国20余个省市城市均有项目落地。 “武汉低碳产业聚势成链,深深吸引着我们。”该公司区域市场总监郑兆栋称,武汉子公司会作为重要项目的实施中心,积极卡位双碳赛道,聚焦气候投融资和减污降碳协同场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双碳市场需求。 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也在洽谈落地事宜。该公司环境金融室室主任齐亮介绍,湖北在汽车、金融、碳产业均有优势,希望为湖北汽车产业建立起碳足迹管理体系,覆盖汽车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 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激光称,中碳登大厦已入驻中碳登、中碳科技等57家头部企业和机构,涉及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等细分领域,200余家涉碳机构、企业落户武昌,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成势见效。 节能降碳,标准先行。7月3日,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湖北“双碳”领域有了规则的制定、协调与引领者。截至目前,湖北在节能、循环利用等双碳相关领域开展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余项,研制地方标准68项。 《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减排降碳增汇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生态碳汇等方向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上,积极支持10家产值过10亿元的领军企业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水平,培育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不少于100家,打造节能降碳产业集群。 玩转“武碳江湖” 举手投足都可为减碳“加油” 今年1月,我国成功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普通人,距离“碳中和”有多远? 对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而言,只有一根手指的距离。去便利店自备购物袋,获得5克碳减排量;坐一次地铁,获得170克碳减排量;每节约1度电,获得525克碳减排量……动动手指,进入微信或支付宝“武碳江湖”小程序,这些碳减排量就会立马汇入个人碳账户。 在魏英的个人碳账户中,最高峰累积了9万克的碳减排量。不断累积的碳减排量,让她有了参与低碳行动的成就感。魏英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她曾用这些碳减排量兑换乘车优惠券或购物券,并捐献碳减排量支持中碳登大厦打造碳中和楼宇。 “一年攒一吨。”这是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低碳生活场景。接下来,充电桩、顺风车、二手物品交易等减排场景也将纳入“武碳江湖”。 自2023年6月5日上线以来,“武碳江湖”已吸引了79万人次访问,累计个人减排量41吨——相当于1883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除了个人,中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碳普惠获益。企业已累计开发7609吨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湖北碳市场实现27.7万元收益。 在江汉区北湖街道绿色繁荣社区,楼顶光伏、运动发电健身器、绿色零碳循环超市……逐步覆盖居民的生活场景,带动更多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在孝感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村庄不见炊烟,农户绿色电能全覆盖,屋顶布满光伏板,新能源车可在村头充电。这里,诞生了湖北省首份村级碳核算报告,建成省内首家村级风光储充电站,成为湖北首个“零碳”村。 以“双碳”为契机,湖北经济“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来源:湖北日报 2024-07-19 详情
借力“中碳登” 吸引国内外企业落户 湖北成为低碳经济热土 “来到武汉,感觉找到了知音!”7月12日上午,法国陕西联合会会长李洹还来不及“倒时差”,便来到中碳登大厦32楼展厅参观。 李洹此行,是为了替一家专门研制大气污染物捕集设备的法国企业选址。这次考察交流,坚定了他选择武汉的信心。 像李洹一样慕名而来的人不少。过去三年,湖北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为主体,平稳保障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稳定运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成为低碳技术创新前沿和经济发展热土。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电力行业“省了”350亿元 7月12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最新收盘价为91.06元/吨,价格比市场启动时的48元/吨上涨了87%。 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成交量上涨了19%,参与交易企业数量增加了50%。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 长江之滨,武汉最大的火电厂——华能阳逻电厂,是首批参与湖北试点碳市场交易的企业,也是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之一。初入碳市场时,该公司曾花费几百万元购买碳配额。 碳市场通过倒逼和市场激励促进企业减排。“十二五”以来,华能阳逻电厂采取了低氮燃烧器改造、余热再利用等各种减排手段,实现了各项污染物排放均优于火电企业超低排放限值标准。 在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通过优化机组供热分配、监测跟踪碳排放数据等方式,每年能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约1900吨。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内,企业剩余39.4万吨碳配额,全部以约71元/吨的价格卖出。 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4.65亿吨,累计成交额269.45亿元,业务规模位居全球首位。经过两个履约周期后,整个电力行业减碳成本降低了350亿元。 湖北试点碳市场,表现同样出色。运行10年,成交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跃居全国首位,在交易制定、系统建设、配额分配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湖北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全国碳市场步入第三个履约周期,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有望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为做好全国碳市场扩容工作,中碳登提前升级系统功能,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57家头部企业和机构入驻中碳登 湖北成为低碳经济热土 本月,清环智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将落户中碳登大厦,这是一家提供大气复合污染管控和工业园减污降碳咨询和服务的企业,在山东、河北、四川等全国20余个省市城市均有项目落地。 “武汉低碳产业聚势成链,深深吸引着我们。”该公司区域市场总监郑兆栋称,武汉子公司会作为重要项目的实施中心,积极卡位双碳赛道,聚焦气候投融资和减污降碳协同场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双碳市场需求。 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也在洽谈落地事宜。该公司环境金融室室主任齐亮介绍,湖北在汽车、金融、碳产业均有优势,希望为湖北汽车产业建立起碳足迹管理体系,覆盖汽车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 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激光称,中碳登大厦已入驻中碳登、中碳科技等57家头部企业和机构,涉及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等细分领域,200余家涉碳机构、企业落户武昌,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成势见效。 节能降碳,标准先行。7月3日,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湖北“双碳”领域有了规则的制定、协调与引领者。截至目前,湖北在节能、循环利用等双碳相关领域开展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余项,研制地方标准68项。 《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减排降碳增汇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生态碳汇等方向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上,积极支持10家产值过10亿元的领军企业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水平,培育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不少于100家,打造节能降碳产业集群。 玩转“武碳江湖” 举手投足都可为减碳“加油” 今年1月,我国成功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普通人,距离“碳中和”有多远? 对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而言,只有一根手指的距离。去便利店自备购物袋,获得5克碳减排量;坐一次地铁,获得170克碳减排量;每节约1度电,获得525克碳减排量……动动手指,进入微信或支付宝“武碳江湖”小程序,这些碳减排量就会立马汇入个人碳账户。 在魏英的个人碳账户中,最高峰累积了9万克的碳减排量。不断累积的碳减排量,让她有了参与低碳行动的成就感。魏英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她曾用这些碳减排量兑换乘车优惠券或购物券,并捐献碳减排量支持中碳登大厦打造碳中和楼宇。 “一年攒一吨。”这是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低碳生活场景。接下来,充电桩、顺风车、二手物品交易等减排场景也将纳入“武碳江湖”。 自2023年6月5日上线以来,“武碳江湖”已吸引了79万人次访问,累计个人减排量41吨——相当于1883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除了个人,中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碳普惠获益。企业已累计开发7609吨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湖北碳市场实现27.7万元收益。 在江汉区北湖街道绿色繁荣社区,楼顶光伏、运动发电健身器、绿色零碳循环超市……逐步覆盖居民的生活场景,带动更多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在孝感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村庄不见炊烟,农户绿色电能全覆盖,屋顶布满光伏板,新能源车可在村头充电。这里,诞生了湖北省首份村级碳核算报告,建成省内首家村级风光储充电站,成为湖北首个“零碳”村。 以“双碳”为契机,湖北经济“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来源:湖北日报 2024-07-17 详情
武汉举行“全国低碳日”主题活动   武汉新闻综合频道《武汉新闻》栏目报道,武汉碳普惠开展5月17日全国低碳日主题活动,倡导广大市民走出家门,走进公园,享受绿色生活,践行低碳行为。 2024-05-20 详情
低碳行为和自愿减排项目可“变现”——武汉形成多个可复制碳普惠模式 如何将绿色发展转变为全民的自觉行为?5月17日从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推进会获悉,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已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和经验模式,下一步湖北省将支持其他地方建立碳普惠体系,推动形成“一城一普惠”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专业运营碳普惠的国有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刘树介绍,自2015年开始,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积极探索碳普惠机制,从最初的“碳宝包”1.0版,到后续的“低碳军运”和“低碳冬奥”2.0版,最终在2023年探索出3.0版可持续的碳普惠模式——“武碳江湖”。 今年3月30日,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与武汉碳普惠联名推出“低碳绿卡”,不仅包含传统银行账户,更融入了“武碳江湖”个人碳账户与武汉通交通账户,是全国首张“三户合一”低碳绿卡,进一步激励社会公众参与节能减排。 格林美集团一直积极参与区域强制碳市场、碳普惠自愿减排市场建设,其荆门工厂连续4年完成湖北碳市场履约,积极配合武汉市开发碳普惠减排量4269吨,并实现碳减排收益近16万元。下一步,该集团还将探索报废汽车拆解、动力电池回收等再生资源领域的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开发,助力地方碳普惠方法学体系建设。 在武汉市首个“尝鲜”全域低碳建设的江汉区北湖街道,光伏智能座椅、智能健身器材、智能回收机等绿色装置遍地开花。2023年3月,北湖街道成功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项目”试点,成为华中地区唯一试点项目。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气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湖北碳交中心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碳普惠模式,成功与湖北碳市场衔接,让更多非控排企业和市民从减排中获益。 来源:湖北日报 2024-05-20 详情
分享武汉可持续的碳普惠模式 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5月17日,由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联合主办,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低碳日”系列活动——“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推进会”在中碳登大厦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分享武汉可持续的碳普惠模式,为全省各地市州建设碳普惠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在此机制下,给予节能减碳行为奖励,这些奖励可以表现为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从而激励个人或企业主动参与节能减排。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专业运营碳普惠的国有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刘树介绍,湖北碳交中心自2015年开始探索碳普惠机制,从最初的“碳宝包”1.0版,到后续的“低碳军运”和“低碳冬奥”2.0版,经过多次产品迭代,最终在2023年探索出3.0版可持续的碳普惠模式——“武碳江湖”小程序,小程序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科学计算方法,全面记录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用户在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搜索或扫码即可创建个人碳账户,只要是绿色出行或绿色消费行为,即可获得碳普惠减排量。 活动现场,招商银行分享了全国首张“三户合一”低碳绿卡及“碳启未来”计划。这是武汉碳普惠体系首创的“分布式碳账户”应用案例,为企业参与碳普惠体系建设提供借鉴。通过打造低碳场景、绿色消费广泛链接企业员工和客户参与,让碳普惠减排量的消纳有了更多元的选择。“低碳绿卡”模式可直接复制应用到各地市州的碳普惠体系中,将大幅提高碳普惠平台建设与运营效率。 格林美集团一直积极参与区域强制碳市场、碳普惠自愿减排市场建设,其荆门工厂连续4年完成湖北碳市场履约,积极配合武汉市开发碳普惠减排量4269吨,并实现碳减排收益近16万元。下一步,格林美集团还将探索报废汽车拆解、动力电池回收等再生资源领域的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开发,助力地方碳普惠方法学体系建设。 江汉区北湖街道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C40绿色繁荣社区”项目试点,分享了低碳社区的建设经验。北湖街道不仅将碳普惠激励机制运用到社区基层治理中,有效推动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并记录、量化居民为“双碳”目标贡献的绿色力量,还在商业消费端、公共机构低碳改造等方面做出探索与实践,推动街道全域低碳建设。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气候处二级调研员杨嵘表示,碳普惠让公众在参与“双碳”行动过程中得到实惠,是引导公众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湖北碳交中心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碳普惠模式,已成功与湖北碳市场衔接,让更多非控排企业和市民从减排中获益。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已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和经验模式,下一步湖北省将支持其他地方建立碳普惠体系,推动形成“一城一普惠”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2024-05-20 详情
【全国低碳日】去公园里拥抱绿意 倡导低碳环保生活   健康的身体,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5月15日是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为了推动更多的市民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当天下午,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沙湖公园开展了一场有趣的主题活动。来看看。 来源:湖北电视综合频道 2024-05-20 详情
湖北日报客户端:湖北首批超亿元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评价挂钩贷款产品落地        4月16日,湖北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评价挂钩贷款产品推介会在武汉中碳登大厦举行。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宏泰集团、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以及多家湖北省内知名企业代表,共同见证首批湖北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评价挂钩贷款融资成功落地。        当天,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与首批拿到“绿色评价挂钩贷款”的企业现场签约,与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签署5亿元绿色评价挂钩项目贷款合作备忘录,与荒井密封件制造有限公司签署3000万元绿色评价挂钩流动资金贷款合作备忘录,与湖北黄麦岭绿色环保有限公司签署绿色评价挂钩贷款合作备忘录。        绿色评价挂钩贷款,是金融机构结合《湖北省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评价指南》等政策,通过挂钩企业(项目)绿色评价等级,给予其贷款利率、授信额度、贷款期限等优惠,激励企业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3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湖北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简称“鄂绿通”)上线绿色企业、项目评价服务,组织第三方机构和专家对企业进行评价审核,最终根据得分对企业、项目标识深、中、浅相应绿色等级,并纳入“湖北绿色企业融资企业库”“湖北绿色项目融资企业库”对外公示。成功入库的企业和项目,除了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还能享受金融机构优先对接、绿色审批通道等服务。        此次招行武汉分行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推出的绿色评价挂钩贷款,评价在深绿等级的企业(项目)最高可补贴90BP(1BP=万分之一)的利率优惠,贷款额度在500万元以上。武汉荒井密封件制造有限公司根据绿色融资企业评价报告,成功获得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温室气体减排挂钩融资的政策,未来将能够享受在原贷款利率的基础上降低25BP的优惠政策。绿色评价挂钩贷款的落地和推广,将大幅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效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2024-04-17 详情
湖北日报头版:湖北碳市场十年逐绿“碳”新路——覆盖16个工业行业 累计成交量达3.9亿吨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作为全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自2014年4月2日正式开市以来,湖北碳市场从一个“新兵”逐渐成长为成熟的碳市场功能平台和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得益于湖北碳市场的试点经验,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下称“中碳登”)设在武汉。 数据显示,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2万余个,其中控排企业343家,投资机构959家,纳入企业碳排放配额总量为1.82亿吨,涉及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6个工业行业,有效覆盖了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截至今年3月,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9亿吨、成交额96.31亿元,分别占试点碳市场的42.5%、41.9%,累计成交量居试点碳市场前列。 “肉痛”之后下定决心—— 企业“买卖”空气主动减排 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下称“葛洲坝水泥”)是首批进入湖北碳市场交易的企业。第一年,就花了3000多万元购买碳配额。 “肉痛”之后,该企业下决心要实现节能减排。葛洲坝水泥碳资产管理处处长夏枫介绍,2014年以来,企业通过建立生产指挥中心、能源在线管理系统、回转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各类永磁节能电机和风机等,极大地降低了化石能源的消耗。 截至2023年底,该企业单位熟料产品煤耗下降22.73%,电耗下降15.4%,碳排放强度下降10.14%。“过去,我们每年都要花费几百万元购买碳配额;现在也能将富余的碳配额卖给其他企业了。”夏枫说。 能够实现盈余,做到“手有余粮”的,不止这一家。 2023年,华新水泥旗下湖北省13窑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漂浮物、污泥、危险废物等合计约220.6万吨,折算节约标煤约63万吨,净减排二氧化碳约138万吨,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减少了垃圾填埋对土地的污染和占用,实现资源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控排企业力推节能改造,嗅准二氧化碳监测需求的设备商也参与其中。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敢为科技”)便是“碳”寻者之一。 敢为科技总经理张俊龙介绍,公司自研的高精度固定污染源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便能24小时监测二氧化碳排放量,让排放核查数据更有公信力。 目前,正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湖北碳交中心”)、葛洲坝水泥、华新水泥、湖北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展碳排放计量试点。 减排企业获得新资产—— 专业“碳会计”来帮忙 随着碳排放权成为一种新资产,一大批管理碳资产的机构应运而生。 早在2015年,葛洲坝水泥便建立了碳资产管理处,由公司总经理直接分管。夏枫所在的碳资产管理处,有专人负责研究碳配额分配方案、碳核查、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工作,每年还会出具专业市场报告,并安排交易计划。什么价格适合买进、什么时候适合卖出,他们操作得游刃有余。 有一次,夏枫通过分析和研判,所购买的碳配额单价比碳市场交易价格低了40%。“企业曾付出过很大的履约成本,从被动到主动,逐渐意识到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夏枫说。 “老手”管理经验丰富,新入场的企业怎么办?2022年,湖北中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碳资管”)成立,专门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服务。 “有些企业刚进入碳市场,没有经验,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完成履约。”雷琦是中碳资管咨询规划部、核算核查部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碳资产管理工作就像“会计做账”,搜集排放数据、管理碳账目、对接核查组等,他们都可以做。 眼下,来找中碳资管的省内外企业络绎不绝。去年,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办,湖北碳交中心、中碳资管、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承办的水泥行业碳市场模拟盘交易举行,为水泥企业更好了解全国碳市场提供了契机。 精准控碳,有效减碳,湖北已初步构建起电力行业碳计量体系。 国网湖北电科院副院长周忠涛介绍,去年10月,湖北开始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试点,建立电力行业碳计量与碳核查一体化服务平台。湖北电科院制定碳计量监测技术方案,开展碳计量数据比对分析、碳计量数据可信认证、碳计量不确定度评定、碳计量器具管理、碳计量标准制定等工作。经过5个月的试点,目前已在省内3家发电企业的12台火电机组上进行碳计量监测试点,包括碳计量终端安装、调试、子站部署、数据接入等。 碳金融产品不断上新—— 企业低碳发展将获更多融资渠道 湖北碳交中心绿色金融部经理李翚介绍,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已尝鲜多个金融产品,如碳质押贷款、碳回购、借碳、现货远期等,品种和交易规模都在全国领先。 今年3月8日,湖北碳市场首笔银—证—企三方创新协同开展的碳配额融资业务,为企业提供融资超2000万元。 碳配额回购,是一种通过交易为企业提供短期融资的碳市场创新融资工具。此次出售配额方为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宜都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均为湖北碳市场纳入企业;出资方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参与。 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肇政介绍,企业每年都要投资3至5个清洁生产项目,每年在环保领域的投资约1亿元。本次碳配额回购交易成功落地,能有效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在湖北碳市场摸爬滚打十年,葛洲坝水泥的“求知欲”仍然很强。只要市场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他们都会去“尝鲜”。 去年,葛洲坝水泥襄阳老河口工厂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累计获得约1亿元资金支持,这笔钱将用于生产设备改造。在夏枫看来,每种碳金融产品的交易方法都不同,企业只有勇于探路,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 李翚称,湖北碳市场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进一步拓宽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形成了“碳金融创新推动碳市场发展、碳市场发展促进碳金融创新”的互利共赢格局。 湖北碳市场加速转型—— 建成全口径产业集群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开市,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各试点碳市场普遍面临交易规模下降的形势。作为区域“双碳”工作探路者,湖北碳市场开始了转型之路。 分配时间提前、纳入门槛更低。今年1月份,《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明确:本省行政区域内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工业企业,应当列入本省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并实行碳排放配额管理。 为提升湖北碳市场活跃度,2023年12月29日,湖北统一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整合碳排放权、排污权和矿业权交易,并积极拓展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产品,实现了账户、产品、核心交易、终端管理的统一。同时,湖北碳交中心还通过建立会员体系、减免交易服务费等方式,提高经营主体交易积极性。 湖北碳交中心总经理何昌福介绍,湖北碳交中心承担着“湖北试点碳市场建设和转型”“全省统一的环境权益大市场的建设”两大任务。未来,将重点围绕服务“政府控碳、企业减碳、个人低碳”三个维度,依托湖北宏泰集团金融控股平台和全国碳市场支持协调,建设服务全系统、全产业和全场景的碳市场基础平台,持续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积累经验。 具体而言,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降门槛、扩行业”,推进顶层机制创新,数据中心、建筑综合体、大型商业体都将被纳入湖北碳市场;挖掘企业融资需求,持续加强碳质押贷款、碳回购业务等推广,探索碳配额收益挂钩债券、碳保险等碳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进涉碳业务,包括企业碳资产管理、碳足迹测算、碳认证、碳培训等,建成全口径产业集群;探索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全新碳普惠激励机制,为在全省全面推广碳普惠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2024-04-16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