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检索 NEWS RETRIEVAL
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北去年碳市场成交量同比上升19.1%   近日,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2023年,湖北碳市场成交量1118.39万吨,同比上升19.1%;年度成交额4.72亿元,同比上升13.9%。 自2014年开市以来,湖北碳市场共纳入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6个行业的343家企业,全部为年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为70%。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88亿吨、成交额95.75亿元,分别占全国试点碳市场的42.7%、42.2%。其中,年度成交量跃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已探索出碳质押贷款、碳基金、碳众筹、碳托管业务、现货远期等多个金融产品。 2024-01-18 详情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主持: 覃秘 荆淮侨 聂林浩 张问之 王乔琪 圆桌嘉宾: 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 毛 北方稀土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培勋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 何昌福 瀚蓝环境总裁 金 铎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 薛 涛 华宝基金可持续发展投资部基金经理 徐 欣 兴证全球基金投资经理 刘一锋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如何贯彻落实《决定》作出的相关部署?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企业面临哪些新机遇?本期“上证圆桌”邀请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北方稀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培勋,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瀚蓝环境总裁金铎,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华宝基金可持续发展投资部基金经理徐欣,兴证全球基金投资经理刘一锋,对上述议题展开探讨。 一系列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上海证券报:《决定》作出的相关部署将如何助推相关产业、公司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李毛:《决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这不仅为平煤神马集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平煤神马集团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更为平煤神马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作为一家立足于能源化工的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国有特大型集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是平煤神马集团的责任担当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刘培勋:《决定》提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这对强化碳市场的规范引领、有序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近年来,北方稀土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年4月,由中国稀土学会、包钢(集团)公司牵头,北方稀土配合筹建的国内首创稀土领域EPD平台在北京上线,为更多同行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借鉴。6月,北方稀土建设的稀土行业首个碳排放核算平台通过了中国稀土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北方稀土将不断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上发力,在节能降碳的同时,全力以赴推进磁性材料、储氢材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何昌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须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支撑政策、保障制度、标准体系、统计核算体系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发展机制。《决定》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这是基础前提,包括有关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监管机制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规范行为主体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行为。《决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分别对应减少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加强绿化和推动经济发展。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修复,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等。 金铎:《决定》提出“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环境治理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等特点,研发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我们期待进一步加强政策一致性和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瀚蓝环境近年来积极参与绿证交易、碳交易等,旗下多个固废处理项目已开展绿证申领工作,已核发约70万张绿证。 薛涛:绿色理念、科技依托、法治和市场配置等,将对绿色低碳发展产生长期的根本性的影响。 徐欣:《决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相关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提高产品的市场透明度和可比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全球行业共识框架。其中,绿色低碳投资标准体系的新变化,可总结为“两个趋同”“两个延伸”:多层次市场间的标准协调与趋同,法规强制性与主体自愿性的趋同;体系建设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延伸,议题实质性从财务层面到影响层面的延伸。 “碳排放双控”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上海证券报:《决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这一部署有哪些重要意义? 李毛:能耗双控聚焦能源消耗的总量控制和强度降低,碳排放双控则侧重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强度降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双碳”战略,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一方面,可以倒逼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扶持等政策,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能源、矿产等传统生产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推动经营主体调整经济行为,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刘培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是“双碳”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制度变革,有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日,北方稀土发布绿色低碳管理工作指南,通过对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标准化、常态化和实用化,积极打造稀土行业节能绿色低碳发展标杆企业。 何昌福: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须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包括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碳排放标准和监管机制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这对碳排放密集型行业影响深远,企业应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也将促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金铎:实行碳排放双控,将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大力度地推进碳减排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同时,相关措施更合理、更科学、更精准,绿色能源的使用占比将在整个社会经济层面有所提高,引导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实现企业生产全链条的低碳绿色化。这也将倒逼企业采取更加低碳的技术、工艺和集约化的治理模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环保行业应抓住这一转型机遇,从无害化向资源化、能源化发展。 薛涛:碳排放双控对能力建设、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产业界要有充分的认识。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转型 上海证券报:从您所从事的行业来看,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哪些着力点? 李毛:具体到煤炭化工领域,要持续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保护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科学降碳,增强绿色发展韧性。二是精准减污,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三是纵深扩绿,绘好绿色发展蓝图。四是聚力增长,更新绿色发展气象。以纵深扩绿为例,扩绿不是简单地搞绿化,主要体现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力度、速度和成效上:把链条做优,围绕生态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不断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把项目做新,确保项目起步就是绿色,落地就实现近零排放、效益最大化;把产品做绿,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全过程,提升含绿量、含新量,降低含碳量。 刘培勋:一是加快研发和应用。公司自主研发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较单级沉淀工艺电耗降低29%,废水量降低34%,碳减排80%,已在多家企业应用,并入围“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二是建设绿色升级改造项目,推动稀土产业“向新逐绿”发展。三是加快产业协同。联合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和攻关项目,共享研发成果和经验,制定绿色低碳标准和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四是推动稀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开发高端产品,提高稀土产品附加值;加强数智化建设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化谋划,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经济高质发展、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良性循环”的绿色稀土产业发展体系。 金铎: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投入研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节能降碳整体效率。二是加强绿色环境权益的开发与管理。积极抓住机遇,推动环保业务与绿色环境权益的协同发展,把碳减排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促进固废资源化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深入推进循环再利用、深度资源化,从“外部成本业务”转型为“价值创造型业务”,挖掘固废资源化的产品利用价值与碳减排潜力。四是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利用已有的业务布局,积极在绿色低碳领域探索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如资源回收利用、环保服务的前移等。 薛涛:首先,跳出环保看环保,比如从工业制造业角度看环保,从化工、冶金等的生产工艺全过程来看环保,将一部分适宜的“无害化”转为“资源化”,将末端治理改为全过程伴随,甚至开发出某种新技术来实现环保企业的蜕变升级。其次,数智技术总体都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环保企业也要积极运用它。最后,环保企业可以关注其下游客户的集群现象,有的放矢,关注某类工业产业转移或者升级的趋势,提前布局。 逐“绿”而行抢抓低碳新机遇 上海证券报: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企业面临哪些新机遇? 李毛:一是绿色低碳转型提速。新能源产业、节能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平煤神马集团加大风电、光伏、瓦斯发电等清洁电源开发力度,利用自身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不断深化技术和升级服务,积极开拓内外部市场,做强做优节能产业。 二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并进。近年来,平煤神马集团聚焦绿色低碳,大力倡导“环保不好、企业不保”的理念,积极搭建碳排放与碳资产管理、减碳技术研发、绿色低碳产业研究等专业化平台,加速推进绿电替代工程、盐穴价值再造。在全行业率先开展近零排放五年行动,环境治理逐步实现从单一纠治到工程治理、过程减排、节能降耗、减碳扩绿系统施治的转变,连续3年上榜“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50强”。 展望未来,平煤神马集团将坚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上综合施策,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上协同发力,加快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产业结构绿色化,实现绿色与发展互融、效益与生态共赢。 刘培勋: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崛起,稀土业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北方稀土将牢牢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在工艺绿色化上发力,加强绿色高效新技术攻关,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二是持续在装备智能化上发力,加快智能化装备应用和研制,以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三是持续聚焦高端产品研发,开发适销新品、高端产品,推动稀土产品价值攀升;四是持续在科技创新上发力,强化稀土基础和应用研究,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五是持续在依法合规经营上发力,守牢治企红线底线;六是持续共建企业发展良好生态,联合上下游企业,打造面向全国的稀土产品交易中心,努力成为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稳定器、压舱石。 金铎:一是加强绿色环境权益的开发与管理,将成熟的绿色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进一步提高绿色权益的经济价值。二是促进固废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除垃圾焚烧发电外,将积极利用焚烧项目的热源和区位优势,开拓管道供热和长距离移动供热,提供绿色蒸汽余热;继续利用餐厨垃圾产生的沼气制氢,为城市提供清洁的氢能。三是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利用在全国多个城服业务与固废处理业务的布局,探索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四是提供综合环境服务,进一步为企业端提供工业危废管理、能源管理等服务,助力企业减污降碳。五是加大纵横一体化固废治理“瀚蓝模式”推广力度。 引导更多资源“向绿”“向低碳” 上海证券报:助力上市公司绿色低碳发展,金融机构能发挥哪些作用? 何昌福:通过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投资力度,投资机构可以引导上市公司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同时,投资机构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方案设计、风险管理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一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可以通过投资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捕捉与封存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二是提升ESG信息披露与治理水平,机构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将推动上市公司更加重视ESG治理;三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如参与绿色债券的发行和承销、设立绿色基金、开发ESG指数产品等;四是倡导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投资具有环保理念的品牌和产品、支持绿色公益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和关注度。 徐欣:资产管理机构对绿色低碳投资标准体系的完善,可以从投资目标、投资策略、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及尽责管理等方面入手。譬如,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制定环境议题优先事项、定期沟通机制等,将投资决策与尽责管理过程有机结合,推动上市公司设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跟踪具体实施情况,从而实现绿色低碳投资的整体目标。 刘一锋: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我们希望投资者能从ESG投资中真正受益,也希望能陪伴优秀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从投资视角出发,ESG投资理念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以更全面的视角评估投资标的,而优秀的ESG表现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并在长期维度创造投资价值。此外,ESG投资是面向未来的投资,随着ESG理念的深入,ESG投资的资金引导作用凸显,为更多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融资环境。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4-09-06 详情
七种低碳行为有了衡量标尺出行、外卖数据可精准核算碳排量 乘坐公交、地铁,点一次不需要餐具的外卖,到底能减少多少碳排放量?9月2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第二批碳普惠方法学,共计7个方法学,涵盖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共享单车、汽车合乘、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及外卖场景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闲置二手手机交易等低碳消费行为,为衡量公众出行和消费领域的碳减排量提供了“标尺”。 据悉,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已与腾讯乘车码、滴滴、支付宝、美团、转转等互联网服务平台达成合作,将依据方法学,量化武汉市民的低碳行为,并赋予减排量价值,从而激发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到碳普惠行动中来,让“武碳江湖”成为记录绿色生活、享受低碳权益的重要载体。 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介绍,方法学详细要求相关互联网平台提供用户的出行数据,包括里程数、电量等,能精准计算用户单次出行所产生的减排量。与之前的通用计算方法相比,方法学的计算方式更精细化。 乘坐地铁,能获得170克减排量;每骑行1公里,获得40克减排量。在“武碳江湖”中,个人减排量按照克来计算,似乎很难累积到1吨二氧化碳量,再进入湖北碳市场交易。这该怎么办?值得一提的是,本批方法学创新性地提出了“平台归集”的概念。个人可以将累积的碳减排量卖给企业或平台,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以给予个人相应优惠或权益。 刘树表示,这一机制的设立,既充分激发了公众的减排活力与潜力,又有效避免出现减排量泛滥的局面,是武汉市在深化碳普惠机制、探索美丽中国建设路径中的又一次重要尝试和突破。 来源:湖北日报 2024-09-05 详情
CBAM过渡运行将满一年 绿色贸易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今年10月1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过渡期即将运行满一周年。近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透露,由该中心承建的国家级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即将上线运行,为国内外贸企业了解掌握欧盟CBAM等一系列国外法规,和应对相关法规给贸易带来的影响提供指导与服务。 欧盟碳市场起步较早,近几年产生了内部产业为规避高额控排成本“离家出走”的现象,引发“碳泄漏”。而作为欧盟碳市场运行的“补丁”,CBAM通过对特定碳密集进口产品增收费用的方式,拉平境内外产品为碳排放所支付的绿色成本,故也被称为“碳关税”。 欧盟碳关税对湖北外贸影响几何? 过渡期内,国内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和氢气等行业制造出口商仅需向欧盟进口商提交产品碳排放量等涉碳信息,2026年1月1日CBAM正式实施后,开始实际承担“碳关税”。 额外的贸易成本或将削弱我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根据CBAM的具体实施进度和规则,覆盖行业将逐步扩大,所支付的边境调节费用也会上升。长远来看,对贸易投资往来、国内碳市场体系建设甚至国际绿色贸易领域规则制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海关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省对欧盟出口总值为563.1亿元人民币,CBAM覆盖产品出口虽然仅占4.1%,但其中91%都是来自钢铁产品。有业内人士分析,CBAM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后,每吨钢铁相关制品出口至欧盟的成本将提高约25%—30%,可以理解为钢铁产品的“碳关税”高达30%。 湖北钢铁制造龙头企业大冶特钢每年出口欧盟的钢材占公司总出口额约27%。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欧盟的客户要求我们在每一份合同里提供碳排放数据,涉及很多产线和工艺,并且规则也经常改变。”虽然目前CBAM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关税成本,但客户普遍的减碳要求对企业海外市场已经产生了影响;同时,在先进节能技术引进、超低排放改造和碳管理体系建设上,企业的花费很大,拉高了生产成本。 湖北绿色贸易发展机遇在哪? 今年4月,全国碳交易市场价格首次突破百元关口。就CBAM意在“拉平产品在欧盟内外所支付碳价的差额”这一意图来看,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威认为,中国碳市场的稳定运行为控排企业提升国际绿色竞争力带来利好。同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也能帮助相关行业提升国际贸易环节中的“碳本领”。 “随着碳价的上涨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中国碳市场与国际逐步接轨,将一定程度上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排放贸易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rk Forrister在出席7月于武汉举办的全国碳市场大会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各国对低碳产品的需求都在增加,中国向世界市场推出的产品越环保越好。 李威表示,国际上“绿色规则网”织密织大,国家级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将为企业了解“双碳”政策体系、掌握国际绿色贸易规则最新动态提供支撑,助力产业绿色升级和贸易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24-09-03 详情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有益探索   湖北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厂房屋顶成片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周 巍摄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我国碳定价的主体机制。 近日在湖北武汉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碳市场推进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其中,湖北碳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自启动碳交易试点建设以来,湖北在制度设计、配额分配、数据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多项先进经验,被全国碳市场采用。 日前,《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在武汉发布。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湖北作为全国9个地方试点碳交易市场之一以及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所在地,作出了哪些探索和努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经济“含新量”高了 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遏制气候变暖的突破点。1997年,《京都议定书》以联合承诺的形式首次提出碳交易概念。从此,二氧化碳有了“身价”,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碳交易成为全球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化手段。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其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负责全国碳市场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 今年8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中碳登大厦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采访,红绿交错的K线图占据了一整面墙,显示着湖北碳市场的行情。大屏显示,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碳配额的交易价格最高点是每吨62.29元;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内,碳配额的交易价格最高点是每吨82.79元;今年4月24日,碳配额的交易价格已突破每吨100元。 “碳配额价格越高,意味着被纳入碳市场中的企业履约成本也越高。我们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能耗大户降低排放。”中碳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告诉记者,中碳登现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安全稳定性能领先的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服务全国2557家企业,累计清结算规模突破550亿元,居全球首位,是全国碳市场名副其实的底层数据库。 朱国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两个履约周期后,2023年全国单位火力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下降2.38%,排放强度下降 8.78%,有效落实了企业减碳履约的社会责任。碳排放成果在非化石能源占比上也得到凸显。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已达17.7%,今年预计达20%。 作为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也晒出成绩单:截至今年7月底,湖北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4.05亿吨,逾全国四成,居全国首位;总交易额逾98.4亿元,稳居全国首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告诉记者,湖北已基本建成制度健全、主体明晰、交易规范、监管严格的区域碳市场,许多企业通过这种积极减排实现了自身收益大幅增加。 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是众多受益企业之一。进入湖北碳市场交易的第一年,这家公司花费3000多万元购买碳配额。“肉痛”之后,他们下决心要实现节能减排。葛洲坝水泥碳资产管理处处长夏枫介绍,2014年以来,企业通过建立生产指挥中心、能源在线管理系统、回转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各类永磁节能电机和风机等,极大降低了化石能源的消耗。 截至2023年底,该企业单位熟料产品煤耗下降22.73%,电耗下降15.4%,碳排放强度下降10.14%。夏枫说,过去,他们每年要花费几百万元购买碳配额;现在也能将富余的碳配额卖给其他企业了。 做到“手有余粮”的不止这一家企业。去年,华新水泥旗下湖北省13窑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漂浮物、污泥、危险废物等合计约220.6万吨,净减排二氧化碳约138万吨,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减少了垃圾填埋对土地的污染和占用,实现资源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双碳”目标下,“捕碳能手”成为香饽饽。8月19日,在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密不透光的镀膜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聚精会神开展滤光片镀膜实验。在细分市场领域,他们的工业级高精度光学气体传感器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5%。这个滤光片,是工业级高精度光学气体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敢为科技总经理张俊龙说,有了它,能连续监测固定点位气体排放,利用光学手段,在短时间内完成气体特性获取与定量分析,精准摸清企业碳排放量。 悄然间,围绕碳排放,不仅撬动了设备制造大市场,还催生了一批新服务、新业态。 “碳市场吸引力太大了,我们迫不及待想落地武汉。”7月21日,北京耕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表示,将与武汉碳交易市场深度绑定,总投资20亿元推广微藻碳减排治理项目。当天,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武汉市碳招商推介大会上,武汉共签约涉及碳市场交易的绿色项目51个,签约总金额达346亿元。 “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武汉全力拥抱全国碳市场唯一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落地的重大机遇,打造碳金融集聚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已有中碳科技、中国国检等58家国内外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组织入驻,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双碳”生态圈。 目前,全国乃至全球碳要素、碳市场的合作资源不断向武汉聚集,一个超千亿元级的碳产业正加速形成,成为推动湖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 金融“含碳量”足了 建设碳市场,离不开碳金融创新。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已尝鲜多个金融产品,如碳质押贷款、碳回购等,品种和交易规模均在全国领先。 近日,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成功落地湖北首笔产品碳足迹、企业碳排放强度双挂钩可持续发展贷款11.8亿元,贷款专项用于亿纬锂能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一期项目建设。“一句话,降碳就能降本。”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志伟告诉记者,若企业碳排放强度在《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报告》中较上年度下降幅度超过预设值,则可申请下调贷款利率;若生产的产品在取得的《产品碳足迹核查报告》中,明确每千瓦时单位产品碳足迹数值低于预设值,则可额外申请下调贷款利率。 亿纬锂能双碳工作部总监肖忠湘坦言,近年来我国的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出口不断增长,但喜中有忧的是,《欧盟新电池法案》加大了对电池行业的监管,碳足迹正成为出口的关键指标。此次绿色贷款项目将通过新建工厂、引进先进生产制造设备、打造世界级智慧低碳工厂等举措应对产品出口“新场景”。目前,亿纬锂能已累计减少约16万吨碳排放,未来将持续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降碳,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虽然在湖北碳市场摸爬滚打近10年,但“求知欲”仍然很强。只要市场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他们都会去“尝鲜”。三峡集团近年来积极落实的一批水电、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都离不开金融支撑。其中,农业银行三峡分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运用债券等工具对接该集团融资需求。 农业银行三峡分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总经理杨明华介绍,近年来,他们作为联席主承销商,成功为三峡集团发行四期绿色中期票据,其中两期为碳中和债券。据测算,债券募集资金所建绿色低碳项目中,二氧化碳减排157.17万吨,替代化石能源量77.19万吨标准煤,具有非常可观的碳减排效应。 十堰市郧阳区则利用本地丰富的橄榄产业资源,创新提出“预期碳汇收益权+”担保模式,构建起集林业碳汇确权、交易、还款于一体的碳汇金融闭环。2021年,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笔碳汇林业贷共计3000万元,后续全区累计获批碳汇贷4.3亿元。小小油橄榄,摇身一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闵杨说,他们持续深耕碳市场,做好碳文章,投放首笔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率先与中碳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逐步创建起农银碳服、融、投、链、营等“农银碳”产品体系,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不仅是绿色债券、碳汇林业贷,还创新可再生能源确权贷、合同能源贷款、排污权抵押贷等一系列环境权益融资产品和低碳项目融资产品,以金融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 绿色能源、碳排放配额、低息贷款,3种看似不相干的东西正被撮合成一股绳。 5月31日,在湖北电力交易中心,随着湖北43家企业签订共计2.86亿千瓦时绿电购买合同,湖北“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正式运行。“碳配额变贷款、贷款去买绿电、绿电抵扣碳排放”的循环成为常态。 湖北黄石超颖电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公用设备部部长刘明说,他们去年将6.8万吨碳配额抵押给银行,获批2300万元低息贷款,拿去买了4200万千瓦时绿电,不仅能减排二氧化碳,还能抵扣碳排放量,今年计划多买点绿电。 “3个市场在控制碳排放、助力绿色发展上有共同需求,这为它们协同运行提供了机会。”湖北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詹智民说,用电企业使用1兆瓦时绿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15.3千克,按当前碳价折算,约合人民币29元。新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市场化绿电交易,可获得更多环境效益。银行在获得贷款利息的同时,还得到了优质客户。碳市场不仅获得碳配额冻结服务费,还激活了碳配额的金融属性,为扩大碳市场交易规模打下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副处长邓晓说,湖北碳市场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已经形成“碳金融创新推动碳市场发展、碳市场发展促进碳金融创新”的互利共赢格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湖北绿色贷款余额1.41万亿元,同比增长26.1%。 生活“含绿量”多了 今年1月,我国成功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普通人距离碳中和也越来越近了。 对于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而言,碳中和只有一根手指的距离:去便利店自备购物袋,获得5克碳减排量;坐一次地铁,获得170克碳减排量……动动手指,进入微信或支付宝“武碳江湖”小程序,这些碳减排量会立马汇入个人碳账户。不断积累的碳减排量,激发了参与低碳行动的成就感,她曾用这些碳减排量兑换乘车优惠券或购物券,并捐献碳减排量支持中碳登大厦打造碳中和楼宇。 自2023年6月5日上线以来,“武碳江湖”已吸引79万人次访问,累计个人碳减排量41吨——相当于1883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除了个人,中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碳普惠获益。该模式正在湖北推广,加快形成“一城一普惠”低碳生活平台网。 在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绿色繁荣社区,楼顶光伏、运动发电健身器、绿色零碳循环超市等逐步进入生活场景,带动更多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绿色低碳园区也越来越多。炎炎夏日,走进武汉光谷金融港,偌大的园区里,几十栋办公大楼外墙上看不到一台电空调。武汉中电节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凡带记者来到光谷金融港能源站,只见灰色与绿色的巨大管道错落有序、穿梭其中,室内洁净又敞亮。原来,该园区采用了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形式,夏季采用溴化锂蒸汽制冷+高效离心机制冷+冰蓄冷模式,冬季采用蒸汽供暖,蒸汽来自附近东湖燃机热电厂的余热。 记者注意到,数千平方米的能源站供应40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但站内仅见几名工作人员的身影,怎么忙得过来?原来,这几个能源站共享一个“大脑”——OVU低碳云。在OVU低碳云深蓝色大屏幕上,各个能源站的日总供能量、用户总能耗、设备系统状态等数据一目了然。中电节能智能智控中心负责人王亦斌介绍,OVU低碳云已经在武汉光谷金融港、武汉光谷软件园、北辰光谷里等20个园区上线使用,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0万吨。 在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农户绿色电能全覆盖,屋顶布满光伏板,新能源汽车可在村头充电。这里,诞生了湖北首份村级碳核算报告,建成湖北省内首家村级风光储充电站,成为湖北首个“零碳”村。 “用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了第7位的经济总量。”这是湖北交出的绿色发展答卷。 来源:经济日报 湖北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厂房屋顶成片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周 巍摄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我国碳定价的主体机制。 近日在湖北武汉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碳市场推进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其中,湖北碳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自启动碳交易试点建设以来,湖北在制度设计、配额分配、数据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多项先进经验,被全国碳市场采用。 日前,《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在武汉发布。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湖北作为全国9个地方试点碳交易市场之一以及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所在地,作出了哪些探索和努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经济“含新量”高了 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遏制气候变暖的突破点。1997年,《京都议定书》以联合承诺的形式首次提出碳交易概念。从此,二氧化碳有了“身价”,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碳交易成为全球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化手段。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其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负责全国碳市场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 今年8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中碳登大厦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厅采访,红绿交错的K线图占据了一整面墙,显示着湖北碳市场的行情。大屏显示,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碳配额的交易价格最高点是每吨62.29元;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内,碳配额的交易价格最高点是每吨82.79元;今年4月24日,碳配额的交易价格已突破每吨100元。 “碳配额价格越高,意味着被纳入碳市场中的企业履约成本也越高。我们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能耗大户降低排放。”中碳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告诉记者,中碳登现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安全稳定性能领先的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服务全国2557家企业,累计清结算规模突破550亿元,居全球首位,是全国碳市场名副其实的底层数据库。 朱国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两个履约周期后,2023年全国单位火力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下降2.38%,排放强度下降 8.78%,有效落实了企业减碳履约的社会责任。碳排放成果在非化石能源占比上也得到凸显。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已达17.7%,今年预计达20%。 作为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也晒出成绩单:截至今年7月底,湖北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4.05亿吨,逾全国四成,居全国首位;总交易额逾98.4亿元,稳居全国首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告诉记者,湖北已基本建成制度健全、主体明晰、交易规范、监管严格的区域碳市场,许多企业通过这种积极减排实现了自身收益大幅增加。 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是众多受益企业之一。进入湖北碳市场交易的第一年,这家公司花费3000多万元购买碳配额。“肉痛”之后,他们下决心要实现节能减排。葛洲坝水泥碳资产管理处处长夏枫介绍,2014年以来,企业通过建立生产指挥中心、能源在线管理系统、回转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各类永磁节能电机和风机等,极大降低了化石能源的消耗。 截至2023年底,该企业单位熟料产品煤耗下降22.73%,电耗下降15.4%,碳排放强度下降10.14%。夏枫说,过去,他们每年要花费几百万元购买碳配额;现在也能将富余的碳配额卖给其他企业了。 做到“手有余粮”的不止这一家企业。去年,华新水泥旗下湖北省13窑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漂浮物、污泥、危险废物等合计约220.6万吨,净减排二氧化碳约138万吨,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减少了垃圾填埋对土地的污染和占用,实现资源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双碳”目标下,“捕碳能手”成为香饽饽。8月19日,在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密不透光的镀膜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聚精会神开展滤光片镀膜实验。在细分市场领域,他们的工业级高精度光学气体传感器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5%。这个滤光片,是工业级高精度光学气体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敢为科技总经理张俊龙说,有了它,能连续监测固定点位气体排放,利用光学手段,在短时间内完成气体特性获取与定量分析,精准摸清企业碳排放量。 悄然间,围绕碳排放,不仅撬动了设备制造大市场,还催生了一批新服务、新业态。 “碳市场吸引力太大了,我们迫不及待想落地武汉。”7月21日,北京耕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表示,将与武汉碳交易市场深度绑定,总投资20亿元推广微藻碳减排治理项目。当天,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武汉市碳招商推介大会上,武汉共签约涉及碳市场交易的绿色项目51个,签约总金额达346亿元。 “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武汉全力拥抱全国碳市场唯一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落地的重大机遇,打造碳金融集聚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已有中碳科技、中国国检等58家国内外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组织入驻,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双碳”生态圈。 目前,全国乃至全球碳要素、碳市场的合作资源不断向武汉聚集,一个超千亿元级的碳产业正加速形成,成为推动湖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 金融“含碳量”足了 建设碳市场,离不开碳金融创新。基于二氧化碳这一标的物,湖北已尝鲜多个金融产品,如碳质押贷款、碳回购等,品种和交易规模均在全国领先。 近日,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成功落地湖北首笔产品碳足迹、企业碳排放强度双挂钩可持续发展贷款11.8亿元,贷款专项用于亿纬锂能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一期项目建设。“一句话,降碳就能降本。”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志伟告诉记者,若企业碳排放强度在《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报告》中较上年度下降幅度超过预设值,则可申请下调贷款利率;若生产的产品在取得的《产品碳足迹核查报告》中,明确每千瓦时单位产品碳足迹数值低于预设值,则可额外申请下调贷款利率。 亿纬锂能双碳工作部总监肖忠湘坦言,近年来我国的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出口不断增长,但喜中有忧的是,《欧盟新电池法案》加大了对电池行业的监管,碳足迹正成为出口的关键指标。此次绿色贷款项目将通过新建工厂、引进先进生产制造设备、打造世界级智慧低碳工厂等举措应对产品出口“新场景”。目前,亿纬锂能已累计减少约16万吨碳排放,未来将持续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降碳,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虽然在湖北碳市场摸爬滚打近10年,但“求知欲”仍然很强。只要市场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他们都会去“尝鲜”。三峡集团近年来积极落实的一批水电、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都离不开金融支撑。其中,农业银行三峡分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运用债券等工具对接该集团融资需求。 农业银行三峡分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总经理杨明华介绍,近年来,他们作为联席主承销商,成功为三峡集团发行四期绿色中期票据,其中两期为碳中和债券。据测算,债券募集资金所建绿色低碳项目中,二氧化碳减排157.17万吨,替代化石能源量77.19万吨标准煤,具有非常可观的碳减排效应。 十堰市郧阳区则利用本地丰富的橄榄产业资源,创新提出“预期碳汇收益权+”担保模式,构建起集林业碳汇确权、交易、还款于一体的碳汇金融闭环。2021年,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笔碳汇林业贷共计3000万元,后续全区累计获批碳汇贷4.3亿元。小小油橄榄,摇身一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闵杨说,他们持续深耕碳市场,做好碳文章,投放首笔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率先与中碳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逐步创建起农银碳服、融、投、链、营等“农银碳”产品体系,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不仅是绿色债券、碳汇林业贷,还创新可再生能源确权贷、合同能源贷款、排污权抵押贷等一系列环境权益融资产品和低碳项目融资产品,以金融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 绿色能源、碳排放配额、低息贷款,3种看似不相干的东西正被撮合成一股绳。 5月31日,在湖北电力交易中心,随着湖北43家企业签订共计2.86亿千瓦时绿电购买合同,湖北“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正式运行。“碳配额变贷款、贷款去买绿电、绿电抵扣碳排放”的循环成为常态。 湖北黄石超颖电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公用设备部部长刘明说,他们去年将6.8万吨碳配额抵押给银行,获批2300万元低息贷款,拿去买了4200万千瓦时绿电,不仅能减排二氧化碳,还能抵扣碳排放量,今年计划多买点绿电。 “3个市场在控制碳排放、助力绿色发展上有共同需求,这为它们协同运行提供了机会。”湖北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詹智民说,用电企业使用1兆瓦时绿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15.3千克,按当前碳价折算,约合人民币29元。新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市场化绿电交易,可获得更多环境效益。银行在获得贷款利息的同时,还得到了优质客户。碳市场不仅获得碳配额冻结服务费,还激活了碳配额的金融属性,为扩大碳市场交易规模打下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副处长邓晓说,湖北碳市场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已经形成“碳金融创新推动碳市场发展、碳市场发展促进碳金融创新”的互利共赢格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湖北绿色贷款余额1.41万亿元,同比增长26.1%。 生活“含绿量”多了 今年1月,我国成功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普通人距离碳中和也越来越近了。 对于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魏英而言,碳中和只有一根手指的距离:去便利店自备购物袋,获得5克碳减排量;坐一次地铁,获得170克碳减排量……动动手指,进入微信或支付宝“武碳江湖”小程序,这些碳减排量会立马汇入个人碳账户。不断积累的碳减排量,激发了参与低碳行动的成就感,她曾用这些碳减排量兑换乘车优惠券或购物券,并捐献碳减排量支持中碳登大厦打造碳中和楼宇。 自2023年6月5日上线以来,“武碳江湖”已吸引79万人次访问,累计个人碳减排量41吨——相当于1883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除了个人,中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碳普惠获益。该模式正在湖北推广,加快形成“一城一普惠”低碳生活平台网。 在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绿色繁荣社区,楼顶光伏、运动发电健身器、绿色零碳循环超市等逐步进入生活场景,带动更多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绿色低碳园区也越来越多。炎炎夏日,走进武汉光谷金融港,偌大的园区里,几十栋办公大楼外墙上看不到一台电空调。武汉中电节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凡带记者来到光谷金融港能源站,只见灰色与绿色的巨大管道错落有序、穿梭其中,室内洁净又敞亮。原来,该园区采用了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形式,夏季采用溴化锂蒸汽制冷+高效离心机制冷+冰蓄冷模式,冬季采用蒸汽供暖,蒸汽来自附近东湖燃机热电厂的余热。 记者注意到,数千平方米的能源站供应40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但站内仅见几名工作人员的身影,怎么忙得过来?原来,这几个能源站共享一个“大脑”——OVU低碳云。在OVU低碳云深蓝色大屏幕上,各个能源站的日总供能量、用户总能耗、设备系统状态等数据一目了然。中电节能智能智控中心负责人王亦斌介绍,OVU低碳云已经在武汉光谷金融港、武汉光谷软件园、北辰光谷里等20个园区上线使用,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0万吨。 在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农户绿色电能全覆盖,屋顶布满光伏板,新能源汽车可在村头充电。这里,诞生了湖北首份村级碳核算报告,建成湖北省内首家村级风光储充电站,成为湖北首个“零碳”村。 “用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了第7位的经济总量。”这是湖北交出的绿色发展答卷。 来源:经济日报 2024-08-30 详情
湖北校媒20名大学生记者走进湖北宏泰集团开启“碳”寻之旅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体悟“双碳”政策的发展现状,让青年学生记者深入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任务,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月23日,湖北校媒联合湖北宏泰集团开展“‘双碳’青年行——20名校媒记者走进湖北宏泰集团”活动。湖北校媒会员媒体单位成员以及中碳登、碳交中心、双碳基金碳板块企业青年代表参加活动。   在宏泰集团所属中碳登、碳交中心、双碳基金公司30多名青年代表陪同下,来自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记者,兴高采烈地走进中碳登大厦,参观了中碳登建设成果展览、碳交易注册登记处,在湖北碳交中心交易大厅现场模拟演示碳交易,亲自体验“一起低碳YA”。 中碳登负责人以《“共话‘双碳’蓝图 携手‘碳’索未来”》为题,从“双碳”基本概念、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全国碳市场与中碳登建设、未来发展展望四个方面,作了生动有趣的专题讲座。在互动交流环节,宏泰集团青年代表面对校媒记者的提出,积极回应、热情作答,现场气氛融洽活跃。通过专业讲解、交流互动、形象展示和亲身体验,大学生记者了解了湖北从成为全国碳市场首批试点,到不断擦亮碳名片,打造“全国碳市场碳金融高地”的发展历程。 围绕碳交易、碳普惠、碳教育等话题,校媒记者纷纷提出了个人见解和心中疑惑。集团碳板块企业青年代表积极回应,特别是探讨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企业作为和个人行动。 集团碳板块企业青年代表分享了湖北、广东等省个人参与交易的案例,并特别指出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碳知识和金融交易经验,而且个人交易量也可以与企业交易量联动,推动企业减排目标实现。         湖北校媒主席、武汉大学研究生徐雨舒表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碳’索机会,我们将携手并进,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来自湖北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雨菲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增强环保意识,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据悉,位于湖北的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基础设施平台和核心功能平台,以注册、登记、清结算为主要功能,在全国碳市场14个核心工作环节中承担了11个,是名副其实的“碳资产大脑”和“碳交易中枢”,也是碳市场交易和碳金融创新的“底层数据库”。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的登记结算机构,中碳登已经成为湖北的一张新名片。 来源:湖北校媒 2024-08-29 详情
我在大山测碳汇 8月14日,黄冈英山县温泉镇宋家坳,成片的枫香高大挺拔。一个小个子、戴着黑框眼镜的女孩,正拿着卷尺测量一棵棵枫香的胸径(直径)。 一棵树、一株草,究竟能吸收并储存多少二氧化碳(即碳汇)?这些森林碳汇能不能像股票、证券一样拿到市场去交易?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个全新的职业——碳汇开发工程师应运而生。 当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95后”碳汇开发工程师王璐前往大山测碳汇。 下乡上山“打样地” 早上8时半,山间气温已经达到30℃。“植物多,蚊虫也多。”进入林地前,王璐嘱咐记者涂上防叮咬药物。 王璐,湖北宏泰集团旗下中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资管”)的一名碳汇开发工程师。她此行是为了测量这片山林样地的碳汇能力,即树木的储碳能力。 “这项工作,俗称‘打样地、做标记’。”王璐说,之所以要“打样地”,是因为森林太大,全部摸排一遍不现实,而且森林成分复杂,无法通过单一方法概括。通过“打样地”,逐一测量样地中每棵树的储碳能力,通过分析和计算,就能测算出整片山林未来5年或10年的储碳能力了。 一块样地,大约400平方米,但活却不少。“打样地”前,首先要找到样地的中心点,以点为中心,向东南西北方向各走一段,再把这块地的范围标记出来。 不过,总是会有意外。眼前,一块遭流水长期侵蚀的塌陷区域内,几棵枫香歪七扭八地倒下,其中就包括王璐之前踏勘标记的中心点。无奈之下,她只能和同伴重新寻找中心点。 沿着山路前行,她和同伴一边走一边观察周围枫香的高度、叶子,爬坡时碰巧抓住一块朽木,扑通一声,摔得人仰马翻。“我没事!”拍拍裤子上的黄泥,她迅速爬起来。 10分钟后,依靠定位系统,他们终于找到了新的中心点。接着王璐掏出一把卷尺,开始测量中心点附近的枫香,沿着地面以上拉到树干1.3米处,再围绕树干一周,测出周长为56.3厘米。根据测算,这棵树预计体内已储存了305吨二氧化碳,随着年龄增长,预计未来5年将吸收储存57.16吨二氧化碳。 期待青山变金山 钻山头、测碳汇,这对女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活。 在大山测碳汇,遇到虫、遇到蛇,在山里迷路是常有的事。王璐笑称自己像一名“女汉子”,湖北英山县、山东利津县等地的大山深处,都留下过她的足迹。 当天,王璐还叫上了她的小伙伴——专门负责碳汇项目监测的双碳工程师刘丹丹。上午10时,重新确定样地中心点后,她们开始用测钎固定样地的四个角,再用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 “样地里的每一棵树都要测量。”刘丹丹说,由于森林的生态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林业碳汇开发还面临测量难、监测难,且大部分都只能靠人工。未来,她们将引入遥感、激光雷达等新技术,对英山县的林业碳汇进行动态监测。 临近中午,她们已经测量了一半的样地,一行人早已汗流浃背。“你觉得碳汇开发工程师是份好职业吗?”记者问王璐。 擦掉脸上的汗水,她说:“确实很辛苦,但我却很自豪。”在她看来,林业碳汇等自愿减排手段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如果能帮助当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将林业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她很期待。 今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启动,作为自愿减排项目的林业碳汇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涉及的评估、减排、交易,都需要碳汇专业技能人员来参与完成。如今,越来越多像王璐、刘丹丹一样的年轻人,正在加入这些绿色新职业。 来源:湖北日报 2024-08-21 详情
开通个人碳账户 享绿色低碳生活   每天早上7点,家住湖北武汉市硚口区的市民郭女士就要出门上班。她先在路边扫辆共享单车,骑行近一公里到地铁站,然后乘地铁前往位于汉阳区的工作单位。全程下来,需要一小时左右。 放在过去,郭女士更倾向于开车上班,如今却习惯了绿色出行。“骑行一公里,可以攒40克减排量;坐一次地铁,可获得170克减排量。从去年9月注册‘武碳江湖’,现在已经攒了3万多克减排量。”郭女士告诉记者,用这些减排量,她兑换过武汉一卡通纪念卡、单车骑行优惠券等,还为生态公益项目助力了减排量,并获得了电子公益证书。 如今,在武汉,像郭女士这样开通个人碳账户、享受低碳生活带来实惠的市民,已经有近3万人。去年4月,武汉市政府印发“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打造个人低碳生活平台,创建个人碳账户,研究对接商业代金券、便民服务、文创产品等激励措施。去年6月,碳普惠个人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小程序正式上线。 “用户的每一次低碳行为,都能转化成减排量,纳入个人碳账户,用于兑换各种优惠福利、便民服务等。”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介绍,该小程序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指导建设,与城市公交、地铁、网约车、便利店等线上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用户用手机创建个人碳账户后,做到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垃圾回收等低碳行为,即可获得碳普惠减排量,可以在小程序的“低碳商城”中兑换商家消费券、代金券、新能源车充电券以及环保手提袋、公交纪念卡等。 据悉,小程序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用户授权同意后,可以全面记录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比如,用户在便利店购满3件以上物品,没有购买一次性购物袋,付款后,小程序能自动识别并给予相应减排量奖励。 自上线以来,“武碳江湖”陆续推出趣味减碳“玩法”:在低碳活动板块推出以“碳”代捐创新模式,用户每捐赠1克减排量,将由当地银行定向配捐1元,用于支持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开展长江珍稀鱼类保护;开通低碳知识板块,用户可参与答题,学习环保知识,获得特色称号和“勋章”…… “我们已经建立了集个人碳普惠、企业碳核算、碳账户登记于一体的统一碳普惠平台,企业和个人低碳行为都能被量化并计入碳账户,产生价值和收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说,商家通过用户权益兑换收集的碳普惠减排量达到一定量后,可参与湖北碳市场交易,实现企业碳中和等。 来源:人民日报 2024-08-07 详情
对话湖北碳交中心——总经理何昌福“碳足迹”重塑中国产品竞争力 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7月25日上午10时,武汉市武昌区中碳登大厦21楼,何昌福刚送走一批远道而来的“碳客”。 5天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碳交中心)刚刚为湖北区域碳市场开市十周年“庆生”。这几天,签项目、谈合作,何昌福忙得不可开交。 办公桌上,何昌福放着专门打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他将第四十九条“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用红笔圈了出来。 “这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何昌福说,保障碳市场交易的公平性,提升数据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建体系、建制度,就能算清楚、弄明白各领域和各行业的碳排放实际情况,完成数据核算工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碳策略提供依据。 “什么叫碳标识、碳足迹呢?”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不解,何昌福拿起桌上的矿泉水举例。 “碳足迹可以理解为‘脚印’。”何昌福说,这瓶矿泉水,从原材料开采、运输、生产、使用,到报废、回收等,每个环节都有碳排放“脚印”。碳足迹越大,意味着与之相关的碳排放越大。而碳标识,就是给这个“脚印”贴上一个标签,扫描标签,就能看到产品的各类“碳信息”。碳足迹和碳标识,能帮助企业识别高排放生产环节,有利于引导社会绿色消费,推动形成全社会减碳模式。 “《决定》这一举措,将重塑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为绿色低碳企业带来巨大市场机遇。”何昌福说,去年8月17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生效,明确提出将产品碳足迹作为强制性要求之一,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电池产品要出口到欧洲,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标签、电池护照等。 “落实《决定》中的改革,我们还要迈哪些坎呢?”记者进一步追问。 何昌福介绍,得益于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的系列举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继启动,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内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标准、数据库及相关制度尚未统一,不同企业、地区之间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存在差异,改革的任务就是构建规则统一的相关制度。 谈话间,何昌福的电话响个不停。“我们每周至少要对接两家企业,为他们编写碳足迹核算管理方案或提供咨询。”他说,随着中国碳市场发展日益成熟,相关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并与国际市场进行衔接,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话语权和权威性。 来源:湖北日报 2024-07-29 详情
绿色“碳”路 创新先行   7月21日,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会上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4.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269.69亿元,业务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记者了解到,湖北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与湖北碳交易中心两大核心平台,正加速构建一个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湖北智慧”。 12台火电机组参与碳计量监测试点 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功能平台,中碳登是国家统一碳排放的“登记簿”,被誉为“碳资产大脑”“碳交易枢纽”。中碳登承担着注册、登记、清结算三大主要功能,迄今累计清结算规模突破530亿元。 在碳市场机制推动下,碳减排目标被直接分解到企业,企业成为减碳主体。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首批纳入2162家企业,已经完成两个履约周期。2024年,全国碳市场步入第三个履约周期,钢铁、水泥、电解铝也有望成为全国碳市场新增纳入的控排行业。 其中,精确的碳计量体系是电力行业控碳减碳必不可少的工具。2023年10月,湖北启动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试点。该试点工作由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统筹协调,国网湖北电力牵头开展,建设了全国首个电力碳计量与碳核查一体化服务平台,能为用电企业提供低碳管理指导。 目前,湖北省内已有3家发电企业的12台火电机组参与了碳计量监测试点,标志着湖北省电力行业碳计量体系的初步构建。 近日,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与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达成了我国首笔碳数据资产交易。“电力碳数据将成为各行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的关键基础。”国网湖北电力发展策划部副主任邢杰表示,要着力把电力行业的碳排放计量准确,挖掘碳数据价值。 让全社会真正感受到“减碳有收益”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湖北创新举措频出。 7月20日,湖北绿色低碳发展母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主要投资方向涵盖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基建、节能环保以及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湖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基金将发挥金融集聚效应,促进全省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协同联动,吸引并撬动更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向湖北聚集。 7月4日,“中碳—兴业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抵质押价格指数”发布,并实现应用该指数的首批融资投放。 近日,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在武汉成立。中心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共同打造,整合了双方在政策、技术、客户、数据和金融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 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打通了电、碳、金融三大市场,由此企业可以凭借碳配额抵押办理贷款,又可通过贷款购买绿电,而绿电又可抵扣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不需要掏钱,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华源电力设计院副总经理杨轩说。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能力建设部负责人王威表示,服务中心能让企业乃至全社会真正感受到“减碳有收益”,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 2024-07-26 详情